第二书包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第二书包小说网 > 末世大佬闹红楼 > 第36章 走亲戚

第36章 走亲戚

回来几日,周永文原本准备拖几天去舅爷家,可是明天要出门,就不能耽搁了。

吃过早饭,二婶就帮周永文准备好了礼物,装上了祖母的马车。

一听说要走亲戚,几个还没有上学的弟弟妹妹,就一股脑也要跟着去走亲戚。

而祖母就喜欢热闹,开开心心地都答应了下来。

等他们出门的时候,车内除了祖母,还有四个小萝卜头,叽叽喳喳闹个不停。

周家发家于丹阳铁矿,而祖母孙氏出身的孙家先祖,当初也是丹阳铁矿的守备军。

两家的关系,已经延续了七十多年。

孙家先祖运气不好,开国没有立下大功,虽然也做到了二品武将,但不等李过登基,就因病去世了。

孙家由此没落,此后子孙一直在外地当官,没有进入过京城。

现在孙家职位最高的,是孙氏的三弟,如今任袁州卫指挥使。

袁州卫是地方守备卫,与边军的军卫指挥使三品不同,他手下只有一千四百老弱病残,而且品级只有从三品。

而孙家人出仕也会两边选,有上进心的就来周家,走周家的渠道参军,要是只想混日子,就会走三舅爷的渠道。

不过在丹阳一地,孙家也不算小门小户。

他们嫡系没有周家这么兴旺,但却是个大家族,一个村子有三百多人都姓孙,丹阳镇上,他们也有不少店铺。

丹阳距离云山村四十里路,但由于丹阳铁矿运送兵器,铁料,修建了官道,有马车一个时辰就能抵达。

周家养的马有限,长富四人就担任了马夫,驾驶了两辆马车,只有周永文自己骑了一匹马。

几个小萝卜头都不耐烦坐马车,想要骑马,周永文也不厚此薄彼,带他们每个人骑了一段路,让他们开心不已。

就连六叔家的庶妹,也没有受到偏见,同样待遇。

六叔是庶子,这个十四妹又是庶女,但是祖母也当亲孙女一样照看。

周家的孩子,每一个都精贵。

丹阳镇在春秋时期就发现了铁矿,丹阳郡由此出名。

在汉代之前,丹阳镇一直是郡治,但是后来随着时局变化,丹阳郡换了几个郡治,后人只知道镇江丹阳,却不知道马鞍山东南与南京交界的丹阳镇了。

马车经过丹阳镇,周永文并没有去三叔管辖的守备所,直接穿过大街,前往镇外的孙家村。

“大哥,桃子,买桃子吃。”

几个小家伙看到了路边农夫卖桃的篓子,立即兴奋的大叫。

周永文坐在马上,看到这大白桃长的不错,问道:“鲜桃多少文一斤?”

“大少爷,四文一斤。”

周永文看到祖母微微点头,就知道价格合理,说道:“两篓都给我称了,篓子也给我,装到后面马车上。”

农夫喜不自禁,连忙大声说道:“两篓一共七十五斤,篓子大约两斤,不给大少爷算称,给我两百八十文就好。”

长荣递给他三个银角子,笑道:“我们少爷难道还要占你便宜?给你三个银角子,不用找了。”

孙氏从车窗望出来笑道:“长荣这个小家伙,现在也能当事儿了。”

得了夸奖,长荣更加开心,嘿嘿笑着选了五个大的,去旁边小吃店铺借了水洗。

回来后选了一个软和的先给了孙氏,然后几个小家伙一人一个。

继续前行,刚到孙家村村口,就看见表叔孙鹤带着一帮小孩子等在路口,跟周永文笑着打了个招呼,就去马车前问安。

“二姑,听说你要跟大侄子来做客,我爹一大早就开始捉鸭子,今儿个他要亲自下厨呢!”

孙氏笑道:“你爹就好这一口,他的手艺也好。”

一帮小孩子等大人问安后,纷纷喊道:“姑奶奶,老姑奶,你还记得我吗?”

“小十,小十一,小十二,我是你们六表哥,还记得我吗?”

周永文把几个兴奋的孩子都抱上了马车,马车里的孩子们就闹作一团,表叔也不讲究,直接挤在了马车前面。

到了孙家祠堂门外的戏台边,长富他们停下了马车,孙家的女眷们就迎了过来。

周永文只认得几个,大部分都不认识,但是孙氏看到她们,却都一个个叫出了名字。

孙氏可以说是孙家姑奶奶里面,嫁的最好的。

虽然现在伯夫人的名号已经没了,但她依旧是二品诰命。

按照大顺的勋贵待遇,她每年都还有六十石米,四匹绸缎,五十两银子的俸禄。

从待遇上来说,差不多与一个七品县令明面待遇齐平。

在孙家,她的地位一直很高。

女人们在闲聊,孩子们已经忍不住下了马车,就爬到戏台上玩。

周永文他们从马车上卸下了带来的礼物,把马卸下去喂,马车就放在祠堂旁边的空地上。

他们大包小包进了大门,双手还脏着的大舅爷就笑呵呵地迎了出来。“大郎,诶呦喂,几个月不见,怎么这么高了!”

“大舅爷,最近身体还好?”

“好着呢,劳你牵挂了。快进屋坐……”

这个大舅爷也算是个妙人,他虽然是长子,却一直胸无大志,一心只想当大地主。

从小学文不行,练武也不行,但是吃喝玩乐泡,样样精通。

而且他的情商高,口才好,喜欢交朋友,在丹阳一地,是出了名的富贵闲人。

哪个家族有矛盾,哪个村子争水打架,甚至连县太爷都喜欢找他出来调解是非。

他两个弟弟,一个是从三品的指挥使,一个是正五品铜陵守备,不算周家的关系,人人也会给他几分面子。

周永文小时候玩的风筝,玩具,一半都是他手工打造的。

周永文还记得从京城回来那一年,他曾经做了一个十米长的风筝飞上天,那是他最开心的时候。

因为喜欢吃,他做饭的手艺也不错,反正周永文很喜欢他做的菜。

因为天热,周永文他们就在院子里的大树下坐下闲聊,孙家还特意找了几个年纪相差不大的表兄弟作陪。

跟周家相比,孙家的规矩更松懈,或者说,偏向于农村风格,没有什么男女避讳,也没有太多讲究。

当然,子女的教育方面,也远远不如。

周家上下没有闲人,孩子们都要上学,练武,而孙家更偏向于自觉性。

不过在管教方面,孙家还是比较严格的。

他们家的纨绔有,但也大多是吃喝玩乐,不求上进。

出入青楼,一字千金这样的事儿,是没有的。

周永文跟他们相处都还不错,把他们当酒肉朋友相处,相处起来很舒服。

在院子里坐了一会儿,众人觉得无聊,就有表兄弟提议去铁山玩。

不过铁山距离这里七八里路,周永文就婉拒了。

他知道这里不远就是马鞍山铁矿,而钢铁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,是基础性的。

但是现在也不是他开发马鞍山铁矿的好时候,大规模开发,肯定要等他手握大权。

在孙家开开心心吃了一顿饭,院子里面摆了三大桌,男女老少都在一起吃,显得格外热闹。

孩子们都玩疯了,一个个满头大汗。

不过等吃过了中午饭,一个个就蔫儿了。

孙氏带着孩子们睡午觉,周永文跟几个表兄弟就去了镇上的铁矿作坊,观看炼铁。

如今炼铁都是土作坊,先挖铁矿,然后用火烧制,清除石头,废料。

烧制的铁渣继续熔炼,由于炉温不够,只能出来生铁。

生铁需要继续熔炼,锤炼,才能出来熟铁。

到了这个时候,朝廷才会把熟铁统一安排运走。

至于百炼钢,那都是铁匠铺该做的事。

军队里面的制式刀,基本上都是熟铁的,很少有钢的。

打仗的时候,砍人砍到刀弯了,用脚踩直了继续砍,这是常态。

这种落后的生产工艺,周永文是看不上的。

在他的空间里,有国家存储的各方面的技术书籍,里面就包括了各种平炉,高炉的制造工艺和方法。

等他手握大权,才会把这些工艺普及。

傍晚天凉快了一点,他们才准备回家。

孙家这里有沙土地,种了不少西瓜,回来的时候,给它们装了一车西瓜。

刚到家,林海就精神斗擞地迎了上来。“大郎如同在下再生父母,今晚如海备下酒席,请赏脸一聚。”

除了周永文,他还邀请了周叔祖,彭顺,王勇等人。

周永文也没有拒绝,爽快地答应了下来。

回到院子里,周永文准备冲凉,换身衣服,看到王熙凤陪着姚嬷嬷坐在一起闲聊。

看到周永文回来,王熙凤站起身来,期期艾艾凑了过来。

姚嬷嬷看到这一幕,脸上露出了姨母笑,不仅自己退下,还把平儿她们也叫了出去。

王熙凤递过来一个荷包,轻声说道:“这是我特意为你绣的,手艺不好,还望你不要嫌弃。”

周永文伸手接过,正反看了看,笑着说道:“比我娘的手艺好……在学堂里还习惯吗?”

王熙凤忍不住暗笑,她生日到周家的时间不长,却也听梁妈妈介绍了周家上下。

姚氏生于西北,自小不爱红装爱武装,针线活对她就是折磨。

不过想到自己如今尴尬的处境,她又笑不出来了。

不管怎么说,姚氏都是大夫人,是周家宗妇。

而自己呢,最多只能算个妾侍。

可是王家危在旦夕,她也没有好强的资格,故意尤豫了一下说道:“周家很热闹,也没有把我困在后院,我很开心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